沪120急救车资源有限
更新时间: 2023-01-04
从一个老人的故事,开始我们新的话题。听众钱存根昨天在参与电台节目互动时说,他的老丈人82岁了,两年前患上帕金森,一直卧床不起,每次到医院都只能拨打120电话叫救护车。
【实况:特别困惑,不能坐出租车,不能坐其他交通工具,只能打120,每次去的时候等半个多小时左右就能解决,回来的时候,就是说要等2个小时以上,甚至有的时候要等三五个小时。】
遇到同样问题的市民不在少数。上海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,很多高龄老人行动不便,看病就医时往往拨打120救护车接送。然而近年来本市120非医疗类业务连年增长,目前已超过40%。试想一名患者因手指割破先行拨打120,随后一名心肌梗死患者打进电话求救,在急救资源有限的条件下,按照“先打进电话先出车”的原则,必须出车先救前者,这样就很难达到急救资源利用的**化。东广记者吕春璐报道说,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,非急救业务已经占到总量的4到5成:
报道:按照国家标准,每5万人配一辆救护车,而上海已经达到了4万人配一辆车的标准,近几年上海救护车出车量持续上升,年均超过50万次,而其中像出院、接送等非急救类业务已经超过四成。120急救中心工作人员赵**说,这类业务并非120急救的本职,更多的是具有公益性质,而对于急救员来说,就是楼上楼下搬人。
【实况:我们有专门做非急救的,两个师傅就说接到电话有家人家,要从这栋楼到亲戚家去,打120,我们经常吐槽,我们是大上海的搬运工。】
为了保证有限的急救资源用在刀刃上,本市120也专门制定了分层救护制度,赵**说,这也是为什么市民从医院回家救护车来的特别慢的原因。
(实况:我们120已经在做分层救护,为什么家里叫救护车就过来了,一般人家里是没有抢救设备和设施的,从家里到医院的是**急的,万一有疏漏是担当不起的,医院之间互相转,特别是下级转上级,这是放到第二类的,**就是送回家的。)
而对钱存根来说,每次带老人去医院,都很纠结,一方面在医院等待120到来很心焦,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占用了急救车而心怀内疚。可对他来说,现在叫救护车是解决行动不便老人就医的**办法。
急救员孙先生在一线已经做了十多年,现在明显感觉到非急救类的任务在增加,他的想法是,对于这类增长的需求,单靠120现有力量肯定是杯水车薪。
(实况:应该有个社会机构或是组织来代替我们行使这样的职责,稍微经过培训的几个人,同样可以把人搬下去,那我们急救车就可以节约下来,去跑真正急救。)